您當前位置:中藥網(wǎng) >> 中藥大全 >> 瀏覽文章

白茅根

時間:2021年03月06日 作者:中藥材 信息來源:http://m.aaaprivatefunding.com/ 點擊: 字體:
白茅根

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

【異名】茅根、蘭根、茹根(《本經(jīng)》),地菅、地筋、兼杜(《別錄》),白花茅根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地節(jié)根(《青海藥材》),茅草根(《江蘇植藥志》),堅草根、甜草根(《河北藥材》),絲毛草根(《中藥志》),寒草根(《閩東本草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白茅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又名:白茅菅(陶弘景),絲茅(《綱目》),萬根草(《鐵嶺縣志》),茅草。

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密生鱗片。稈叢生,直立,高30~90厘米,具2~3節(jié),節(jié)上有長4~10毫米的柔毛。葉多叢集基部;葉鞘無毛,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,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;葉舌干膜質(zhì),鈍頭,長約1毫米;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漸狹,根生葉長,幾與植株相等,莖生葉較短。圓錐花序柱狀,長5~20厘米,寬1.5~3厘米,分枝短縮密集;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,長3~4毫米,基部密生長10~15毫米之絲狀柔毛,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;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,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(zhì)外,余均膜質(zhì),邊緣具纖毛,背面疏生絲狀柔毛,第一穎較狹,具3~4脈,第二穎較寬,具4~6脈;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,長約1.5毫米,先端鈍,內(nèi)稃缺如;第二外稃披針形,長1.2毫米,先端尖,兩側(cè)略呈細齒狀;內(nèi)稃長約1.2毫米,寬約1.5毫米,先端截平,具尖鈍劃、不同的數(shù)齒;雄蕊2,花藥黃色,長約3毫米;柱頭2枚,深紫色。穎果?;ㄆ谙?、秋季。

多生長于路旁、山坡、草地上。分布幾遍全國。

本植物的葉(茅草葉)、初生花序(白茅針)、花穗(白茅花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【采集】春、秋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,洗凈、曬干后,揉去須根及膜質(zhì)葉鞘。

【藥材】干燥的根莖,呈細長圓柱形,有時分枝,長短不一,通常長30~60厘米,直徑約1.5毫米,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,有淺棕黃色、微隆起的節(jié);節(jié)距約3厘米。質(zhì)輕而韌,不易折斷。斷面纖維性,中心黃白色,并有一小孔,外圈色白,充實,或有無數(shù)空隙如車輪狀,外圈與中心極易剝離。氣微,味微甘。以粗肥、色白、無須根、味甜者為佳。
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產(chǎn)。

【化學成分】含多量蔗糖、葡萄糖,少量果糖、木糖及檸檬酸、草酸、蘋果酸等,又含21%的淀粉。另有報道,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。

根莖含甘露醇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檸檬酸、蘋果酸、薏苡素及蘆竹素、印白茅素等

【炮制】干茅根:揀凈雜質(zhì),洗凈,微潤,切段,曬干,簸凈碎屑。茅根炭:取茅根段,置鍋內(nèi)用武火炒至黑色,噴灑清水,取出,曬干。

【性味】甘、寒。
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甘,寒。"

②《別錄》:"無毒。"

③《本草正》:"甘,涼。"
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苦,性寒,無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肺、胃、小腸經(jīng)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胃、小腸二經(jīng)。"
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少陰,足太陰、陽明。"

③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陰、太陰,兼入足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。"

④《本草求真》:"入胃、肝。"

【功效主治】涼血,止血,清熱,利尿。治熱病煩渴,吐血,衄血,肺熱喘急,胃熱噦逆,淋病,小便不利,水腫,黃疸。
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勞傷虛羸,補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閉寒熱,利小便。"

②《別錄》:"下五淋,除客熱在腸胃,止渴,堅筋,婦人崩中。"
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主婦人月經(jīng)不勻,通血脈淋瀝。"

第一頁上一頁123下一頁尾頁
更多